漫步布拉格 遍賞千年歐洲建築史

2012-08-17 18:50

然而,布拉格哥德式建築最大的推手是查理四世(1346~1378),他在位期間下令修築建造了聖維塔教堂(Katedrála sv Vita)、火藥塔(Prašná brána)、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od Týnem Týnský)、查理大橋(Karlův most)、舊市政廳(Staromĕstská radnice)、新城市政廳(Novomĕstská radnice)等著名的建築。


強調垂直地景的哥德式建築,讓布拉格多了「百塔之都」的美名。(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
強調垂直地景的哥德式建築,讓布拉格多了「百塔之都」的美名。(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


哥德式建築強調的是垂直的地景,建築師利用無數的尖塔、尖拱型的窗戶,拱門、拱廊形成垂直的、輕巧的、向上飛昇的效果。加上13世紀威尼斯發明的彩繪玻璃被運用在建築中,形成一種更神性的氣氛,宗教力量在此展露的淋漓盡致。從此布拉格又多了一項美稱──「百塔之都」。

 


文藝復興式建築

15世紀中期∼16世紀,歐洲文化藝術發展漸漸從宗教的桎梏中走出來了,藝術不再只是為神服務,藝術家開始思索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並展現在建築、繪畫上。文藝復興式建築最早發源於義大利,後來攀過了阿爾卑斯山流傳到歐洲各地,以人需求為主的建築從此展開。


相較於哥德式的垂直風格,文藝復興式建築強調規律與對稱性。(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
相較於哥德式的垂直風格,文藝復興式建築強調規律與對稱性。(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


文藝復興建築引起建築結構與材料上很大的變化,建材上已經不再以石材一枝獨秀,而是大量的使用木材、泥瓦、石膏,結構講究理性、比例完美、外型簡單、寬敞、內部明亮,如果跟哥德式動態的、垂直的特色相較,文藝復興建築是靜態的且呈現水平的。

 

這些新變革的建築在15世紀末、布拉格政權交替時開始流行起來。1491年,維拉迪斯拉夫‧亞蓋洛(Vladislav Jagiello )國王推翻盧森堡王朝,成立捷克第三個王朝,當時正逢哥德式建築式微,於是他聘請了多位義大利建築師如Benedikt Rieth、Paolodella Stella、Giovanni Spatio等負責改建布拉格城內的風格,其中城堡舊皇宮內的維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ský Hall)窗戶,就是以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的,從此,布拉格開啟文藝復興建築的新紀元,為後世留下另一面貌。

 


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在布拉格大流行與天主教勢力的鞏固有關係,然而在引進布拉格時遭到波西米亞人的反感,他們視這種來自德國及義大利的建築風格為政治同化的手段之一。16世紀初期,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了捷克,成立第四代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從此,捷克陷入內外對立的緊張局勢,哈布斯堡家族規定以德語為官方語言,壓抑原來的捷克母語,宗教上強迫推行天主教,排除捷克原有的新教,因此引發了波西米亞貴族的不滿,反抗聲浪四起。


葛茲金斯基宮原為哥德式規模,幾經修整後,成為巴洛克晚期洛可可式樣的豪宅。(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
葛茲金斯基宮原為哥德式規模,幾經修整後,成為巴洛克晚期洛可可式樣的豪宅。(圖片提供/墨刻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