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百年故事,史博館珍藏大師巨作現身

2011-10-17 09:59

文/李欣怡整理報導

 

今年是中華民國創建一世紀,自年頭至年尾,琳瑯滿目的建國百年慶祝活動,有盛大熱鬧的慶典大會,也有珍貴史料的歷史回顧。史博館從人民的生命記憶訴說屬於「我們」的百年故事,並將整個展場的環境當成是一個劇場,以空間敘事的方式提供民眾不同以往的參觀體驗。


眾生長廊呈現攝影家曾敏雄的「台灣頭」經典人物以及「平凡人的號角」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眾生長廊呈現攝影家曾敏雄的「台灣頭」經典人物以及「平凡人的號角」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覽入口由四只來自河南運臺的文物箱揭開序曲,塵封斑駁的印痕、殘破封條的背後是文物遷徙思所映照國家與人民的流動。這是史博館的根源,也是我們流離遷徙與落地植根的縮影。四只文物箱承載的是民國初年河南博物館所藏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青銅等國家千年瑰寶,民國26年因抗日戰爭爆發烽火蔓延,這些由油布包裹著木箱層封國家重寶,在戰火中出走流離。直至民國38年11月底國民政府遷臺前夕,才由兩架軍機搶運38箱河南文物來臺。


展覽入口是由四只來自河南運臺的文物箱揭開序曲。(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覽入口是由四只來自河南運臺的文物箱揭開序曲。(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另外,特展中民眾還將可欣賞到史博館珍藏的大師巨作,如廖繼春的《廟》、《靜物》、《三葉莊》;藍蔭鼎的《舞龍》;洪瑞麟的《地下無名英雄》;楊三郎的《老屋》、《殘秋》、《玉山瑞雪》;李澤藩的《台北龍山寺》、《高山雲深》;李梅樹的《卓蘭秋色》;林克恭的《街談巷語》;蔡蔭棠的《黃昏淡江》;馬白水的《基隆港》、《墾丁》、《美濃人家》等人的畫作;以及攝影家張清言、蔡惠風、楊基炘、陳耿彬、張鑽傳、張照堂等人的影像,一一呈現人民與土地共生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