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老城新生,峇峇娘惹的繽紛風味

2013-08-26 17:10

文/TRAVELER Luxe旅人誌
 
早期的檳城為南洋航海的經貿轉運站,許多南下經商的華人與馬來西亞當地女子通婚,生下的男孩稱為「峇峇」,女孩則名「娘惹」。華人在檳城,不只留下華麗宅邸與地方貢獻,更遺留下文化血脈,喚作「峇峇娘惹文化」,綿延至今。


來到檳城,從許建築、飲食與衣著探尋峇峇娘惹文化的種種細節。(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來到檳城,從許建築、飲食與衣著探尋峇峇娘惹文化的種種細節。(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炙熱的炎陽天裡,坐上點綴著鮮花的三輪車,耳邊傳來風聲、車聲,還有八○年代台語老歌。悠閒自然中,三輪車伕突然加快速度,原來只為了避開那追趕在身後的陣雨烏雲⋯多陣雨的熱帶國度,是對檳城的第一印象。雨水洗刷後的天空顯得更加湛藍,原本炙熱的空氣也變得沁涼,陣雨後的城市,散發出另一種復古懷舊的氛圍。
 
檳城喬治市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後,越來越受到世界矚目,而檳城的文化歷史也就更令世人好奇。由於馬來西亞地理位置絕佳,除了原本的馬來人之外,外來的華人、印度人、回教民族、西方人等,還有英國殖民時期所招入的泰、緬等多重人種在這裡匯聚,使這裡成為民族大熔爐。而位在西馬的檳城扼守馬六甲海峽北口,雖也聚集了多元化的人種,但仍以華人為主,佔了80%。早期至南洋經商的華人們在這裡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將華人的生活習慣、宗教、哲學等文化融和南洋風情,轉化為獨一無二的「峇峇娘惹」混血文化(以下簡稱娘惹文化),可說是檳城的文化精髓。
 

甲必丹故居裡訴當年

想要了解在地的娘惹文化,除了進入娘惹家庭作客之外,應該沒有什麼能夠比參觀橋生博物館更加來得直接又快速了。峇峇娘惹(橋生)在19至20世紀時曾經一度興盛,當時有一位叫鄭景貴的甲必丹(英文「captain」,掌管地方大小事的職務)靠著採錫與收租金而富甲一方,他不但回饋鄉里,也興建祠堂保存了中華文化,十分受到當地民眾景仰。如今我們看到的橋生博物館就是由鄭景貴的故居改建而成。


橋生博物館重現英式餐桌擺設,也顯示出當年峇峇娘惹們的富裕生活。(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橋生博物館重現英式餐桌擺設,也顯示出當年峇峇娘惹們的富裕生活。(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眼前這看起來古色古香中不失富麗的百年建築不說可能沒有人知道其曾經荒廢一時,但在幾位熱心回復娘惹文化人士的重建計畫下,於2004年開幕,蒐羅上千件娘惹文物,除了重現娘惹富貴人家的生活之外,也展出了多項中、西式日用品,顯示出19世紀西風東進,西洋擺式與中華文物融合的多重面向,也藉由場景的復元,讓我們能夠體驗到當年娘惹富紳的生活。古厝天井的特殊設計能夠讓水氣進入室內,即使屋外再炎熱,一進到屋內就會感到氣溫降下,舒適涼爽。家具風格融合中國與英國維多利雅風,十足混血。中式的木桌椅下貼的是英式地磚,桌面上擺的是銀燭台與法蘭西瓷器;木造棟樑之下懸掛著玻璃水晶吊燈,燈後窗上鑲著彩繪玻璃。不只展出文物,建築本身也十分有看頭,從廳堂到房間,再到廚房、宗祠,東西合併,無一處不讓人感到絲絲懷念。中式建築配上西洋風情,這就是典型的娘惹式建築。
 
而在文物館旁還有鄭氏宗祠,據說至今鄭家的後代仍天天會到這裡上香。但見宗祠內香煙裊裊,高牆上象徵著福到的蝙蝠倒掛著,古意盎然,完全是中華文化的體現;據當地朋友說,這裡可是檳城唯一能看到活生生蝙蝠棲息的宗祠呢。


鄭氏祠堂屋簷上美麗的木雕,說明信仰文化受到中華文化之影響。(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鄭氏祠堂屋簷上美麗的木雕,說明信仰文化受到中華文化之影響。(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最熟悉的異國風味餐

峇峇娘惹在延續中華文化的同時,又再融入了許多馬來西亞的當地特色,其中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在「食」方面了。娘惹們在馬來西亞出生,為了在使用現有食材的情況下迎合父執輩的中華口味,運用創意與廚藝,結合水果酸氣、椰漿清甜與香料辛辣,酸香辣兼具的娘惹菜餚因應而生。
 
老洋樓裡混著濃濃的中國味,牆上壁花貼出的是南洋明媚風情,中式餐桌上擺放西式叉匙,而先上桌的荳蔻水則是用馬克杯裝盛。不只裝潢擺飾混血,南洋香料融合中華料理的魷魚炒、甲必丹雞等混血料理一道一道端上桌時,嗅覺與視覺先做了個「不就是一般的南洋料理嘛!」的普評,但真正品嚐過後,才明白原來在地朋友口中的娘惹味竟是如此令人感到親切與美味。


丁香和小茴香是娘惹菜餚中常見的香料之一。(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丁香和小茴香是娘惹菜餚中常見的香料之一。(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加入大量蔬菜與蝦米魷魚絲一同拌炒的魷魚炒,沒有海鮮的腥反倒有蔬菜的鮮,單吃就十分美味,不過如果用生菜再加點蝦膏辣椒醬捲著吃,更是爽口,十分受到同行友人的青睞,直誇這甘甜鮮美的滋味,讓人有種想家的感覺。還記得小時候每逢清明節,家中的潤餅總是會包這樣的雜菜炒吃,一樣的基底,檳城的魷魚炒卻加入更多香料,吃起來有熟悉卻又有種異國的風味,令人驚豔。另一道娘惹名菜「甲必丹雞」,名稱可古怪,所謂甲必丹原意指的是英文首領「captain」,在葡萄牙殖民時,甲必丹是一種領導職稱,專門處理地方的大小事務;而將這個名稱冠到料理上,想必是某一位甲必丹喜愛這道料理,或是哪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甲必丹而取的吧!甲必丹雞吃起來有一點像咖哩雞,但若仔細分辨又會感到辛香料的味道迥異。除了一般的椰漿咖哩作法外,還加上蝦膏、白果、大高良薑等香料一同燉煮,香甜中帶點酸辣,又充滿濃郁的椰子香氣,口感滑順十分下飯。扒完一盤白飯還吃得不過癮,再追點一盤亞參膏煎蝦。鮮蝦外頭裏著濃濃的亞參膏,看起來黑不溜丟,但傳來的陣陣香味可騙不了人。被稱為亞參的熱帶水果,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又被稱為「酸子」,長得有點像長條狀的龍眼,吃起來則是酸中帶甜;將這種果子做成的醬加入料理之中,更是造就了娘惹菜餚中酸的精華。


結合酸香辣的娘惹料理,口感香濃滑順,十分下飯。(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結合酸香辣的娘惹料理,口感香濃滑順,十分下飯。(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