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增207例確診!本土案例暴增206例緊急保全醫療量能

2021-05-16 15:00

文 / 景點+ 秀智整理報導

5月15日公布國內新增20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06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
 
因應本土案例暴增,針對地方公布足跡、保全醫療量能、民間機構顧全上班環境照顧員工等,指揮中心都在記者會說明,籲請各界互相配合,勿傳播謠言。




本土案例的說明

今日新增之206例本土個案為90男116女,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今(2021)年4月6日至5月15日,居住縣市分別為新北市97例、臺北市89例、彰化縣9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3例、桃園市及基隆市各2例、臺中市1例。

指揮中心說明,其中茶藝館相關14例、宜蘭遊藝場相關1例、某社團相關2例、萬華活動史相關19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原本昨天出現4月23日發病的案1424值得注意,今日出現更早發病的案例日期為4月6日。
 
 
疫調後初步得知:
 
與萬華活動史有關的有44例
與茶藝館群聚有關的有105例
與獅子會社團有關的有5例
宜蘭遊藝館有關的有3例
與南部進香團有關的有1例
其他有48例疫調中
 




目前有受到地方證實的案例,包括銘傳大學桃園校區1學生確診,校方已宣布採遠距教學因應。

中華郵政總公司1員工傳出是陽性(指揮中心說明他尚未確診),員工已進行分流上班,加上此人員不是一般郵局服務窗口人員,是檔案室的人員,所以不影響郵局一般的服務。
 
富邦金15日晚間證實有1名內勤人員14日晚間通報確診COVID,此名員工作性質單純,不會對外,不影響其各分行的營業。
 




關於保全醫療量能四大措施

 
確診案例暴增,需要收治的確診者暴增!切勿浪費醫療資源;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為確保國內醫療院所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即日起全國醫療機構實施下列醫療應變作為:
 
一、 門診營運降載:
(一) 依病人治療之急迫性需求等,評估病人且綜合考量延遲提供病人診療的風險及疾病傳播的風險後,決定提供或延遲診療。
(二) 可延遲診療之醫療暫緩(如: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等)。
 
二、 加強社區監測通報採檢:
(一) 病人於入院前一律篩檢,採檢後至入院前待在家中,避免外出。緊急需住院者,於入住病房前一律採檢。
(二) 倘若病人檢驗結果為陰性,僅能作為當下疾病狀態之判定,但無法排除病人為已遭感染但尚在潛伏期的症狀前期(pre-symptomatic)的可能,因此應持續監測健康狀況。
(三) 住院期間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味覺嗅覺喪失、不明腹瀉等COVID-19相關症狀或醫師懷疑時進行採檢。
 
三、 加強員工健康監測:
(一) 落實工作人員每日體溫量測及健康狀況監測(包括體溫及相關症狀),並確實登錄,有疑似症狀應立即通報採檢。
(二) 定期(5-7天)針對高風險單位醫療照護相關工作人員(如:急診、加護病房及專責病房等)進行鼻咽或深喉唾液採檢。
 
四、 國際醫療暫停(特殊或緊急採專案許可除外)。
  指揮中心指出,國內醫療機構相關應變策略,將視疫情狀況滾動修正相關規定。
 




關於企業營運指引

 
台北市及新北市提升至COVID-19疫情警戒標準第三級,全國則為第二級。國內產業及企業營運已陸續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層面包括人員出勤、業務推展及生產營運等。為降低疫情對企業營運的衝擊,指揮中心要求各企業落實「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
 
疫情已進入「發生持續性或廣泛性社區傳播」的持續營運計畫階段,建議企業依疫情情境、風險評估、因應對策、應變組織和緊急聯絡網、持續營運計畫演練五大架構,依照此階段落實企業內部的持續營運計畫。建議企業盤點核心任務、衝擊面,並分別建議從人員、業務、生產、營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別就保護員工降低感染風險、人員辦公、出勤及出差方式改變因應、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以及其他配合衛生主管機關政策之措施,提供因應對策制定之建議或規定。
 
有關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部分的重要提醒事項:
1. 執行員工健康監測計畫及異常追蹤處理機制;
2. 落實生病在家休息;
3. 彈性調整人力,啟動異地辦公或在家上班機制;
4. 進行空間調整,讓人員保持適當間距,將員工間及與客戶或其他合作夥伴間進行空間區隔。若無法維持社交距離,須配戴口罩;
5. 員工餐廳須保持桌與桌距離 1.5 公尺以上或設有隔屏,餐桌設有隔板。若無法落實,以外帶為之;
6. 取消或延後與工作相關的集會或活動或改其他替代方案(如視訊)。請員工勿參加集會活動;
7. 部份幼兒托育和學校可能會暫停上課,提供彈性請假照顧兒童
 
由於企業種類及營運模式差異性大,請依計畫成立應變小組,依照中央指揮中心的建議,針對疫情進行滾動式管理。指揮中心請各部會轉知轄下單位及相關產業公會,透過各管道落實持續營運計畫,讓企業受疫情影響的衝擊降至最低,待疫情結束後也能儘速恢復核心或優先項目的營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