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告訴我們的九件事

2019-03-20 18:35

文/MOOK景點家廖維仁  圖/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4年3月18日,台大學生闖進立法院,那天之後,學生們在立法院佔領了整整24天,讓不曾報導社會運動的主流媒體及執政黨,不得不面對這個世代的訴求,也讓社會大眾們聽見這個世代的聲音,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太陽花學運」。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記錄了年輕人的迷惘與脆弱。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記錄了年輕人的迷惘與脆弱。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導演傅榆,從拍攝到剪輯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以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和首批來台留學陸生之一的蔡博藝為被攝者,記錄了他們倆在鎂光燈外的脆弱、迷惘與失落,更呈現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青春淬煉的過程。
 
透過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以下九件事。


天色漸漸光~遮有一陣人~為了守護咱的夢~才做更加勇敢的人~ (島嶼天光/歌詞)
天色漸漸光~遮有一陣人~為了守護咱的夢~才做更加勇敢的人~ (島嶼天光/歌詞)


1.蝴蝶效應般的社會運動沒有終點
 
社會運動是有意識且有組織地去改變或重建社會秩序的集體行為,是為了促進、改善或抗拒社會當前的現狀,那年的太陽花學運,是為了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黑箱作業,從一群大學生到最後號召將近35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
 
太陽花學運雖然告一個段落了,社會運動並沒有真正結束的一天,不公不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太陽花學運在每個人心中掀起的浪潮,如蝴蝶效應般在每個人心中起了不同的作用。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片的導演,傅榆。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片的導演,傅榆。


2.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與教育
 
歷史從來都不只是歷史,它是最好的老師、是血淋淋的例子,從紀錄片裡看太陽花學運,裡面除了衝突、抗爭、佔領外,這些訴求的背後是因政府操弄、欺騙,試圖以不良手段去讓某部分人的利益受到犧牲與迫害。
 
我們除了記取教訓外更應該將這些歷史印記傳承下去,孕育更好的下一代,讓往後的人們了解,需要付出多大的力氣與代價才有辦法對抗我們所選出來的政府,以及永遠記得當我們長大後別變成當年我們所討厭的大人、上位者、掌權人。


我們在付出各式各樣的努力的時候,它不一定會往我們想要抵達的那一個方向前進。— 陳為廷
我們在付出各式各樣的努力的時候,它不一定會往我們想要抵達的那一個方向前進。— 陳為廷


3.民族主義下相互理解和溝通
 
現在的兩岸關係是上個世紀的歷史產物,我們無從改變已成真的事實,但我們可以讓它往好的地方前進;民族主義是主張自我民族利益的意識形態,且認為有自我治理的主權,而我們兩岸就是在完全不同的民族主義下拉扯,有了如今的現況。
 
但我們彼此最欠缺的其實就是相互的理解與溝通,如何在完全不同的生長環境與教育體制下,進一步的去深入、全面性且無主觀立場的情況下去了解對方,並能達到平等、無功利性的有效溝通,是雙方都必須去學習與面對的。


我的人生,不一定是為了這個目標在活著。— 蔡博藝
我的人生,不一定是為了這個目標在活著。— 蔡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