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藝術溼地造景 國際大型雕塑最新必拍

2017-05-17 18:30

文/MOOK景點家Jun(e)整理報導    圖片來源/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原為農耕地的成龍溼地,在遭受颱風侵襲後,20年來長期積水無法耕種,隨著環境演替,逐漸演變成成鹽分沼澤,面積有171公頃,主要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所組成。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駐村創作,今年主題是「愛行動.愛改變」,傳遞如何順應自然之道,與自然和諧共處,邀請居民共同思考與行動,以重建及調適美好的環境。


成龍溼地面積有171公頃,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駐村創作
成龍溼地面積有171公頃,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駐村創作


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微氣候生命線
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微氣候生命線


今年的藝術作品徵選共有來自55個國家、180位藝術家提案,由美國策展人艾捷音,選出2名台灣藝術家及4名外籍藝術家,共計七組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名稱分別是「棲地四號-搖籃」、「迴紋」、「微氣候生命線」、「活~動」、「隨行」、「微妙的平衡」及「再生」。環境藝術創作取用自然可取得、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例如蚵殼、漂流木、蘆葦、竹子、土壤、砂等,強調生命的自然循環:誕生、成長、死亡與新生,呼籲大家共同關注成龍村及溼地環境的特殊性及和環境議題。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的蔡慧盈要在溼地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棲地四號(搖籃)」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的蔡慧盈要在溼地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棲地四號(搖籃)」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劉臻的作品「迴紋」,,是請成龍村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製作許多小房子,這些以傳統土角厝作法的小屋一部分位於屋內、一部分位於戶外,大家之後可以觀察不同區域的小房子如何隨著時間遞嬗,因應自然而變化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劉臻的作品「迴紋」,,是請成龍村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製作許多小房子,這些以傳統土角厝作法的小屋一部分位於屋內、一部分位於戶外,大家之後可以觀察不同區域的小房子如何隨著時間遞嬗,因應自然而變化


進入第八屆的藝術節已成為台灣知名的環境藝術節慶。今年藝術節最特別的是,村民選擇在2015年德國藝術家Roger的藝術作品「水核心」處,重新創作一件名為「再生」的作品,象徵果核裡的種子在溼地中發芽生根,光影中向前推進形成美麗線條,半藏在土裡的種子會圈成一顆心,表達對土地的愛和對家園的認同。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